返回 第52章 皇太孙,请命出京!(2/3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2章 皇太孙,请命出京!(2/3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2章 皇太孙,请命出京! 第(2/3)页

朱瞻基对此嗤之以鼻,连标点符号都不信。平心而论,在明初靖难之役后、百废待兴的情况下,官员这个俸禄,虽然在数值上相对前朝来说是少了的一些,但相对于当时明朝的中小地主、自耕农来说还是非常优厚的,更不用说那些没有自己土地的佃户了。

除了朝廷正式的俸禄以外,大明皇朝对京都的官员还有着“免税”的特权,也就是免除徭役和税粮;很多中小地主、自耕农民将自家的土地投献给官员勋贵,以获得免除赋役;“免税”的存在,让京都的官员获得的灰色收入远远超过正式的俸禄。

而大明的其他地方官员呢,虽然是要交税,但是减免部分赋税、徭役,能减少很大的一笔费用。因此,地方上许多商贾和自耕农民都会将自家的商铺、地契,农田,挂在地方官员的身上。

就灰色收入而言,就足以令每一位官员衣食无忧。

由此可见,俸禄的高低和贪官的多少,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;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,没有人会嫌钱多;低薪或许会导致官员贪污腐化,但高薪也不一定能养出廉洁的官员。

来到这个世界之前,朱瞻基是知道皇帝朱棣爱惜人才,重视读书人的。

来到这个世界之后,在亲身体验之下,朱瞻基对于皇帝朱棣对读书人的重视程度,更是深有体会。

朱棣虽然是在军营中出生,在战场上厮杀长大;但是却非常尊重读书人,不仅在位期间主持编撰了《永乐大典》,而且还极为重视对于读书人的挖掘与培养。

朱棣即位不久,便安排了实行科举考试,扩大录取的名额,直接拓宽了读书人步入仕途的道路。

科举,虽然是从隋朝、唐朝开始,历经北宋、南宋的发展;但是科举真正开始大兴于世,却是在大明皇朝。

也正是因为科举的盛行,大明皇朝形成了强大的文官集团。

后世的人,只会感叹大明官员的俸禄低;可是,又有谁称赞过老爷子给这些官吏的特权。

老爷子还给了那些读书人,既能保证生活无忧,又高人一等的身份,以及六大特权。

第一个,见官不跪拜。考中秀才,俗称始获功名。秀才在大明皇朝中是属于特权阶级,享有各项特权,大明皇朝的秀才见到官员只需要行揖手礼,而不需要行跪拜礼。

秀才又称为生员,生员分为廪生、增生和附生。廪生是名正言顺考上的,每个月都可以获得朝廷发放的少量粮食的待遇。而增生是指增加录取名额之人,附生指附加录取之人,这两个则没有朝廷发放粮食的待遇。

生员中最高级者,就是指那些特别优秀的人,朝廷会直接将他选为贡生,升入京都的国子监内读书。意思就是说,这是特别献给皇帝的人才,贡生在理论上来说,算是一只脚踏入了官场。

第二个,穿戴特权。大明皇朝对“士农工商”各个阶层的人物的衣着穿戴都有着明确的规定。比如说,什么阶层的人只能穿什么颜色、什么款式、什么规格的衣服。而考上秀才之后,就可以穿盘领长衫,头戴方巾,脚蹬长靴,青衫儒雅,成为让寻常人仰望的读书人了。

第三,免刑特权。大明皇朝,刑不上士大夫;有了秀才功名,就以普通的生员来说,他犯下了罪以后,官府是不能直接对他用刑的,即使这个罪名是杀人放火,也只能先上报给国子监,得等到国子监的学官同意除了这个生员的功名,这样才能对他用刑。

第四个,使用奴婢的特权。尽管明朝中后期商贾贵族家中养着一大群奴婢,但是在明朝初期,永乐一朝里,寻常普通人家里是不可以用奴婢的,只有秀才以上的功名和贵族可以。

第五个,免除劳役和少赋税的特权。秀才享受着少量赋税、以及不用服劳役的特权。而且,秀才可以在其名下挂很大片的田产,最高可以有80亩,只需交少量的赋税。

第六个,礼法特权。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跟秀才坐在一起吃饭的,老百姓必须尊重秀才,以高规格接待秀才,普通老百姓见了读书人要以官礼谒见。

秀才之上便是举人。凡是秀才有的特权,举人皆有。而且举人社会地位极高,直接进入上流社会的阶层,在本土县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,称为本县名流,出入家门皆有人迎来送往。

另外举人享有400亩的少赋税,古代一亩多的田地的收获可以养活一个人一年;因此,举人成了当地农民和地主争相巴结的对象。

举人之上便是进士。而进士的待遇嘛,自然是秀才、举人有的都有,而且还享有2000亩的田地少赋税。进士出身,无论去到哪一个地方,都是名声显赫的大老爷,成为各类乡绅和士绅阶层的巴结对象,更成为当地读书人羡慕的对象。成为进士,那可是光耀门楣的大事。

在老爷子的心里,赐给了你特权,那你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;大明的官员、读书人的责任,就是要忧天下之忧而忧,造福一方百姓。

“说话!”老爷子好似受到了莫大的屈辱,再次对着一众大臣吹胡子瞪眼睛。

老爷子的这一声怒吼,也将朱瞻基的心神给拉回到了现实之中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我家老爷子是朱棣请大家收藏:(m.51yuan.net)我家老爷子是朱棣五一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五一书院阅读网址:m.51yuan.net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