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25章 扛着模子打土块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5章 扛着模子打土块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25章 扛着模子打土块

第25章 扛着模子打土块

全家上下没有反对我父亲的,大家最想知道的我父亲到底是要去做什么,我父亲当然知道他们心里的疑惑,人啊,宁可穷着,也不能去干伤天害理、偷鸡摸狗的事情,自己到底是什么打算,应该给大家说清楚的。

“我呢,也没有什么本事,我看现在镇上好多人家在分的院子里打院呢,盖房子得要土块呢,晚上摸黑我给人家去打土块,能打多少是多少。”

打土块确实不是个技术活,只要肯出力,谁都会干。

之后,每天天一黑,家里就找不见我父亲的身影了。每天晚上他把打土块的模子装在袋子里背上,扛着铁锹不知道每天是给谁家打土块呢。

那时候要说挣钱,可就太难了,但凡能请得起专门打土块的人,家里情况也算是过得去的,大部分都是拿家里富余出来的东西当做打土块师傅的报酬。

全家人看着我父亲如此拼命,的的确确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现状,也没有影响一大家子白天去出工挣工分,就都劝着我二叔一起去打土块。

两兄弟之间互相配合,土块打的质量好,而且速度快,谁家要是砌墙、修房子,急需土块的时候,都会把他们两请过去。

这黄土高原上,最不缺的就是黄土,打土块就需要这样干净没有杂物的净土,原材料就有了,打土块的时候,模子里还要撒点灰,兄弟两就从自家炕眼掏,有时候给谁家打,就让谁家提前把自家炕眼里的灰准备好。

别觉得灰没有用,一到春天给地里上肥的时候,这灰可比那后院厕所里的粪更能把地肥起来呢。

打土块纯属就是力气活,只要肯出力,谁都能打,但是能出力的人就不多了。到现在,我脑海里都能想象当年我父亲和我二叔打土块的场景。

先说说这模子,其实就是个长方形的木框,三面是封死的,有一面可以打开,和模子配套的是地下要放一块平整的石板,这样打出来的土块就很工整。

把模子放在石板上,抓起一把准备好的灰,朝着模子的四面和石板上使劲一洒,准备工作做好之后,另一个人早就提着铁锹把准备好的黄土填进模子里,孰能生巧,填家铁锹土,心里已经有数了。

模子里的土填满后像个隆起的小土堆,不用担心,接下来就用石杵子开始夯,黄土在模子里就乖巧的变成了长方形的土块了,随后打开模子,小心翼翼地拿开,一块土块就成型了。

刚出模子的土块还不能摞的太密,容易压碎,摞的时候都会留点缝隙通风,等干透了的时候,不管是砌墙还是修房子,一点麻达都没有。

最初,兄弟两给别人打土块,解决了一点点全家吃饭的问题,后来,条件稍微好转了,人们手里有几块钱的时候,我父亲就决定不能再以物易物了,开始五十个土块一分钱计量收费了,贴补家用有时候比挣回来的工分还管用呢。

解放后不久,全国都掀起了一场文艺运动,全国各地,大大小小的地方都开始流行修人民舞台了,镇上当然也不例外。

威戎镇人民公社把修人民舞台定义为全镇当年最主要的工作,没有之一。

镇上就开始计划了,选址就选在了十字路口以北,靠近北关的一片空地上,当时北关和南关都在争着要把人民舞台修在离自己近的地方,争执不下的时候,北关人提出来的意见是,全镇的学校都已经修在南关,要是人民舞台再修在南关,就有点说不过去了。

最终人民舞台就选在了北关靠近十字路口的地方,把南北两面的人们都照顾上了。

镇上派人去省城了请专家来设计舞台的造型,不曾想到,这省城的专家来了镇上,有点水土不服,问有没有钢筋水泥,镇上的领导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,问有没有烧出来的砖,没有。

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!”专家撂下这句话之后的第二天就走了。

临走的时候,镇领导追在专家的沟子后面,愣是要了一张设计图。

图倒是很简单,稍微懂点木工的人都能看得懂,农业社时期最大的优势就是,大家伙能为干成一件事而拧在一起。

全镇的木匠全都被召集起来,只有一个任务,把图纸吃透,所有涉及砖混结构的,全让木匠师傅们改成榫卯结构,然后反反复复的验证到底牢不牢靠。

土木结构中木工就这样解决了,土工虽然不如木工那样需要技术,可是要想在一个天气暖和的时候把这么大的舞台给竣工了,速度要快,土块的供应量要大。

这段时间,我父亲和二叔除了平常有人请着去打土块,在闲着没活的时候,就会在老院子的自留地打土块,把土块存下,谁家着急要用的时候,就卖了。这个方法很好,两兄弟把自己的闲暇的时间全部都充分利用了起来。

这次修人民舞台,兄弟两就被选中去打土块了,而且那些攒下来的存货,也被镇上征用了。

“这舞台修起来,可是镇上的标志性建筑啊,既然镇上用咱们打的土块,快,在这些土块上把咱两的名字悄悄地刻上,咱两也算是为这舞台做过贡献了,有物证了。”我父亲在镇上动手把土块拉走的时候,对我二叔说。

在之后我的成长里,但凡人民舞台上有戏唱,我父亲就会带着我看看他曾经打的土块在哪块位置,哪几层,上面刻着的他的名字。

“谁要是不信啊,可以把那几块挖出来,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。”我父亲自豪起来的时候总是这样么说。

木工沿着葫芦河畔选能用的木材,只要看上哪棵树了,镇上二话不说及派人把树放倒,河畔的树木,修人民舞台是绰绰有余。

土工们分工就更明确了,挖地基的挖地基,挖出来多余的土,刚好就直接达成土块了。

人多力量大,而且能办成大事,仅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,一座恢弘大气的人民舞台就出现在了全镇人民的面前,直到现在,它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。

喜欢葫芦河畔请大家收藏:(m.51yuan.net)葫芦河畔五一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五一书院阅读网址:m.51yuan.net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