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四十六章 狗日的粮食(2/2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十六章 狗日的粮食(2/2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十六章 狗日的粮食

既然是设想,那些收来粮食就不可能都留着,最后都弄到什么地方去了?首先就是普利茅斯港口货场,正好又人口大涨。

然后就是……法国。

所以这个黑心资本家确实在通敌了?

不过法国太近。干这事的人不少。汉萨同盟主要业务也是贩卖粮食,会把北欧东欧的粮食运来挣差价,赚的更多。

会计们也会运到伊比利亚地方,那里的啤酒利润也比较可观。航海业发达地方,食水需求更高。

实际上,如果不是地中海海盗太多,马修甚至考虑过卖给北非的穆斯林。

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?最直接的,就是英伦三岛民间存粮极少。

有记载,某庄园某时间段的账本里,只有两年提到过去年余粮。有余粮年份只有2%。

但这不能怪马修,他现在才几条船?

最大的罪魁祸首估计谁也想不到,那就是用货币交税的制度。

因为农夫们必须把几乎所有的剩余粮食卖掉,才有可能完税。

首先,有一半的农夫拥有的土地在10英亩以下。据马修的测算,这个数字是个临界点。越低于这个面积,生活会变得越艰难。

这就要涉及到亩产了。有记载,16世纪英格兰平均亩产大约是120磅上下。也就是55公斤左右。

10英亩就是60亩出头。但这面积不可能都用来种粮~这时英格兰农夫多数用的是二分法。种一半,另一半休耕。也有少数地方用三分法,就像马修的农牧业计划,但他们可没有那么多牛羊,土地也不可能有180英亩。这种生产方式其实只适合庄园主们。

还有林木居住养牛之类。都需要面积。

不过就算是一家五口两大人三孩子种30亩。平均收入粮食也不过1650公斤。

为何是一家五口?因为低于这个数字,人口不可能增长。16世纪,英格兰人口增加迅速。一改之前几百年人口低迷和减少的状况。

另外有个常识~可能只有某东方大国的农夫们会精耕细作这种顶级技能,在亩产上,可谓吊打全世界2000年。55公斤是春秋战国时的级别。

按照一家五口每人每月30斤。起码得留下900公斤粮食。少于这个数字,十有八九吃不饱。这个时代副食品是非常匮乏的。当然,如果有低龄儿童,这个数字会更少一些。

然后留下235公斤作为种子粮。剩下515公斤粮食卖掉以负担税负与其他开支。

有存粮么?不可能的。

扯这么多粮食问题,首先就是因为通敌指控,更是因为英国在后来战争中,还要花费巨资从国外购买粮食。

农夫地主们的多余粮食,都卖给谁了?

马修忽然觉得,这太有意思了。他可没能力把英格兰的余粮买空。

所以真相是,尽管有圈地运动,英国在16世纪后两百年一直是个粮食出口国。

有记载,这个时期,英国平均每个港口出口粮食90吨。50年后,平均300吨。趋势是越来越多。

在圈地越来越严重,人口急速增长的同时,英国居然成为欧洲粮仓?这让马修想起另一个某东方大国。

于是问题又来了,农夫们显然并没有饿死自己,那么后来的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?不过这个有些远。

第二天,马修就在逍遥宫吃上了午饭。

亨利八世胃口全无,马修大快朵颐。

所谓的通敌指控在亨利八世看来就是个笑话,根本没当回事。这种事能写在私人信件里,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。

卖粮食卖刀子的英格兰人多了去了,也包括亨利八世自己。

王室才是英格兰第一大地主,各地管事们只要利润作为政绩,当然都是纯市场动物。

亨利八世后悔了,应该吃完饭再听这家伙胡吹粮食问题的。

他重重丢下手中的刀子:“我现在确实正在购买粮食备战,可听你这么一说,我岂不是正在当冤大头?”

马修嘴里还有一块咸鱼,含糊不清道:“可不就是么?”

亨利:“……”

马修:“与其让汉萨同盟两头赚钱,不如您掏钱把农夫地主们的余粮买下来。”

“这肯定比买汉萨同盟的省钱多了……我告诉你啊,爱尔兰燕麦只要1.7先令。汉萨同盟的价格是多少?”

亨利八世:“……不知道,这种小事我怎么可能去过问?”

马修笑了笑:“我猜也是如此。谁在负责粮食购买?您有空不如问问。”

亨利八世面色古怪:“就是指控你通敌的人。”

马修惊奇瞪大眼,脑海中念头翻转。然后忍不住说道:“如果我是汉萨同盟,一定会在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就地收购粮食,然后转手加价就卖给你。”

亨利八世先是震惊的,然后脸顿时就黑了,浑身杀机毕露。

喜欢活在16世纪英格兰请大家收藏:(m.51yuan.net)活在16世纪英格兰五一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五一书院阅读网址:m.51yuan.net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